“國 學”一說,產生于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于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tǒng)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保ā秶鴮W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國學與西學的論戰(zhàn)。深究國學的本名原意,原指國家學府,如古代的太學、國子監(jiān)。單純的說國學,乃獨指經、史、子、集部的語言文字經典訓詁學問。自西學東漸、文化分流轉型以來,為區(qū)別于西學,時人把我國的“六藝、五術”“諸子百家”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國學”,西學繁衍于東土,東學式微,現代自五四以來的新青年運動前后,一些國學大師們,為保護國學而開[3]始和西學論戰(zhàn),西學派認為全盤接受西學,而國學家們 則誓死保衛(wèi)祖宗們留下的五千年菁華文化。21世紀初期,科學終結論在西方興起,中華雖然較少認同科學終結論者,但后現代主義的科學文化派與中華科學傳統(tǒng)文 化派對科學主義者展開了前后夾攻,論戰(zhàn)再次爆發(fā),不過擁護西學的科學主義者已經轉為守勢。事實表明,所謂科學的終結僅僅是西方科學的極限已經顯露出來,而東方科學的復興暨科學的革命則剛剛開始。國學本為我國之獨有,但在中華近代歷史時期,由于中西之學的分野,國學與西學在國內開始逐漸分流發(fā)展。在中國大 陸,國學曾因破除四舊而遭涂炭,文革結束的改革開放以來后,國人的思想學術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繁衍擴大,枝盛葉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國學”復起至今。國學,興起于二十世紀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 不是今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與正視。于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tǒng)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