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如何欣賞傳統(tǒng)書法?從嶺南大家陳白沙看中國書法“心學”傳統(tǒng)
嶺南大家陳獻章,世稱白沙先生。他既是明代心學思想的奠基人,也是傳世書法家,在嶺南乃至中國書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他的書法觀以及他創(chuàng)制的茅龍筆,都可以成為理解嶺南文化的一扇窗口。
暨南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陳志平教授開講“嶺南陳白沙的‘茅龍筆’與中國書法的‘心學’傳統(tǒng)”,并與文史學者、書法愛好者倪臘松一起,圍繞“心學”視角下書法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書法中技與藝的關系、嶺南書法的源流與特質等話題進行交流探討。
反身向內(nèi)的書法傳統(tǒng)
陳志平首先為聽眾解析了“心學”在書法中的含義。書法“心學”一說,為清代劉熙載所提出,而其發(fā)端則在于漢代揚雄。揚雄稱“書為心畫”,此時的“心畫”僅是指書面文字,與書法尚無關系。
到了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對唐穆宗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心正則筆正”。陳志平解讀道,這五個字有一語雙關之妙,既指毛筆的筆心正,下筆才能正,同時也暗示“為人要正”,以此對皇帝進行勸諫。在這里,外在的筆心和內(nèi)在的人心對應了起來,標志著中國書法傳統(tǒng)正式向“心學”轉向。
此后,在宋明理學的視野下,“心正則筆正”不僅是書法的概念,更成為哲學的命題。程顥說“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將書法從“把字寫好”轉變?yōu)椤昂煤脤懽帧,書法愈加向?nèi)發(fā)展。
陳獻章沿著這一路徑,提出書法“以正吾心,以陶吾情,以調吾性”!皩懯裁醋帧⒂檬裁垂P、寫得好不好都不重要,書法不再是寫字了,而是寫心了!标愔酒秸f。
而在如何詮釋“心正”的問題上,又存在著“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兩條路徑的分野。在前者看來,“心正”和“筆正”都依賴于外在的標準,比如朱熹批評蘇軾、黃庭堅不肯把字寫好,在他眼里“正”就是端正,這是一種僵化的標準。
陳獻章等人則屬于“合規(guī)律性”的代表。正如陸九淵所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陳獻章亦提出“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他初時學了很多書都不甚滿意,于是回到廣東老家靜坐十年,直到內(nèi)心悟透之后再來觀世界,發(fā)現(xiàn)與他的內(nèi)心所思完全一致。
因此,陳獻章強調“自得”。整個宇宙、整個客觀世界都囊括在人的心中,需要的不是向外找尋,而是要在內(nèi)心思考頓悟。
書法亦是同理!靶膶W”認為,學習書法不應依靠臨摹,而是要在心上學。陳獻章一向不規(guī)規(guī)矩矩寫字,不用傳統(tǒng)毛筆而用茅龍筆,絲毫不符合“端正”的標準,但仍無礙于他成為杰出的書法家,便是一個鮮活的案例。陳志平認為,在這個意義上,哲學的“心學”和書法的“心學”已趨于一致。
“工匠書法”和“文人書法”
現(xiàn)實當中的一些書法現(xiàn)象,也可以在“心學”的視野下得到印證。
倪臘松舉了幾個例子:有人臨帖練習很認真,寫得也算不錯,但想再往上行就會發(fā)現(xiàn)遇到了瓶頸,總是差那么一點意思,在行家眼里似乎缺了點文化底蘊;
有的知名作家學者,文化素養(yǎng)非常高,功成名就之后也開始寫書法,但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書法訓練,技法方面有所欠缺;
有的鼎鼎大名的書法家,明明有深厚的書法功底,后期卻常常被嘲諷字寫得丑,還被列為所謂“當代十大丑書”。這說明文化修養(yǎng)和書法的技與藝之間,存在很微妙的關系。
對此種種現(xiàn)象,陳志平指出,書法當中存在著“工匠書法”和“文人書法”兩種傾向,優(yōu)秀的書法家往往是二者的相互補充。
工匠書法在書寫的技巧、法度、完備方面可以達到很高水平,而文人書法凸顯的是書法背后人的品格和文的修養(yǎng),這不是靠讀書多、學問多就可以達到的。
陳志平談到,古人將書法分為神品、妙品、能品三個等級,以“心學”的視角來看,“把字寫好”屬于能品;不追求把字寫好,只追求“好好寫字”,可能會出妙品;連字都不“好好寫”了,結果寫得非常好,進入了“心忘于手,手忘于筆”的境界,就有可能誕生神品。
對工匠書法而言,能品已經(jīng)是天花板;而對文人書法而言,能品只是一個起點。領會到這一點,也就能對所謂的“丑書”有所理解。
陳志平認為,所謂“丑書”不可一概而論,有的人技法有所欠缺,沒有能力把字寫好;而有的書寫者是“能而不為”,有能力寫得“好”,但仍追求有所突破,探索更高的藝術境界!按硕哒鐑和耐盔f畫和畢加索的抽象畫,不應混為一談!
書法作品的欣賞是一個永恒的難題。在陳志平看來,書法的價值,不能以其他藝術的標準來衡量。正所謂“心正則筆正”,書法不直接干預社會,而是干預人心、凈化人心,以間接、內(nèi)化的方式,來對世道人心、對社會起作用,這是書法不可低估的意義。
茅龍筆中的“雄直之氣”
在“心正則筆正”這句話當中,除了強調“心”的決定性作用,另一個主角便在于“筆”。
筆在書法中的地位如何,歷代書家莫衷一是。陳志平談到,黃庭堅貶謫嶺南時沒有好筆,于是用雞毛筆寫字,發(fā)現(xiàn)也能寫得好,因此黃庭堅得出了書法“在手不在筆”的結論。
陳獻章也不用傳統(tǒng)毛筆,他用江門新會一帶的茅草制成茅龍筆,稱贊茅龍筆是“茅君稍用事,入手稱神工”,用茅龍筆留下了許多曠世佳作。這似乎說明,筆在書法中確實不怎么重要。
直至今日,茅龍筆還是廣東江門的著名特產(chǎn)、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陳志平認為,它可以被視為嶺南文化的一個代表,反映了嶺南地域典型的“在野”的文化特征。
講座的最后,陳志平談到,對于嶺南書家的研究,在今天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明代以來的嶺南書法家,不論是陳獻章為代表的哲人群體,還是明末遺民群體、近代康梁為代表的革新群體,他們都有著相似的精神特質:
一是務實低調,強調內(nèi)在修行,不注重外物;二是講究氣節(jié),敢擔當、敢作為、有骨氣;三是重視學問,讓書法植根于厚重的學養(yǎng)之上。這種品格延宕數(shù)個世紀,直至今日仍在嶺南大地上熠熠生輝。
陳志平表示,陳獻章其人,既是哲學家、文人,同時又是書法家、教育家、詩人,是嶺南文化一個標桿式的人物。當前廣東正在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陳獻章的成就與精神更加值得我們挖掘弘揚,為廣東文化強省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來源: 羊城派
以上是關于書法的相關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書法信息,第一時間了解更多書法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wǎng)書法欄目,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