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傳說在電影改編下,人物外貌形象的設計來源有哪些?
民間傳說中涉及到的人物抑或故事主人公,包含歷史中存在過的真實人物,還包括有的傳說為了圍繞某個地方、某個現(xiàn)象或某個來源而捏造的人物,也包括幻化成動植物、自然現(xiàn)象的非人形角色。
口頭傳播的民間傳說,對每一個傳說中的人物都沒有具體的描述,就算提到,最多也只是用寥寥幾句一概而過。
傳說中的那個“人”經(jīng)由眾多人的轉(zhuǎn)述和時間的流逝,任何一個傳說的信息接收者都未曾見過,人們主要通過這個人經(jīng)歷的事件來判斷他(或者她、它)的外部形象,因此同一個傳說人物在不同人的印象中有不同的形象,且這個“印象”中的形象是抽象的,沒有一張具體的面貌與身形,電影改編中卻需要將這些“想象”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
遵照史料記載塑造外貌的歷史人物形象
民間傳說中涉及到的歷史人物,此類人物必定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xiàn)過,況且能出現(xiàn)在民間傳說中的人物,一般都是君王、將相、能人、才子、美人等歷史名人。.
在他們生活的時代,就足以被同時代的很多人見識過,史官和文人通過自己的見識或者經(jīng)他人轉(zhuǎn)述,可以在記載中較為準確地描述當事人的形象,這使得歷史人物的形象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在經(jīng)由口頭傳播數(shù)個版本之后,依舊保持相對一致的外形特征。
對于傳說中的“四大美女”之一楊貴妃來說,在歷史中確有其人,她是唐玄宗的寵妃,對于楊貴妃的外部形象描述,《唐書》中記載:“……既進見,玄宗大悅。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太真姿質(zhì)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仨恍Π倜纳鶎m粉黛無顏色!薄堕L生殿》里形容道“浴罷妝成趨彩仗,六宮未見一時愁,齊立金階偷眼望”。
可見楊貴妃到了戲劇中的外在形象依舊美麗動人,這也不奇怪梅蘭芳在舞臺上婀娜的表演給當時的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1927 年,楊貴妃首次以具體的電影形象出現(xiàn)在銀幕中。隨后,諸多版本的楊貴妃陸陸續(xù)續(xù)地出現(xiàn)在電影銀幕中,為觀眾們提供了一個個具象的楊貴妃形象。
電影在忠實地展現(xiàn)其他形式中記載的傳說人物時,以口頭或文字中記載的大致輪廓尋找演員,然后通過服裝、化妝等方式還原人物,再加上演員的動作與神態(tài)表演來演繹出具體的人物形象,使觀眾在電影中看見傳說人物時,不再需要通過想象,可以更直觀地看見傳說中的人物。
楊貴妃形象在電影中有傾國傾城的樣貌、貴妃身份的穿著打扮,以及舉手投足間的嫵媚綜合而成的美人形象,為“君王從此不早朝”的情節(jié)支撐起說服力,當人們看待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時更有浪漫性,在馬嵬之變以后,美人之死更能喚起觀眾的憐憫。
由于電影版本的不同、演員的不同、化妝與服飾的不同,每個版本的楊貴妃外貌存在差異,但是她們都有豐滿艷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共性,即使跨越時代、面對不同審美的觀眾,她們的形象都能得到認可,這就是歷史人物形象穩(wěn)定性的體現(xiàn)。
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虛構(gòu)人物形象塑造
中國民間傳說中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人物是虛構(gòu)的人物,包括菩薩、神仙、人類祖先等沒有真實存在證據(jù)的人物,比如“女媧補天傳說”中的女媧、“牛郎織女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等人物。
電影在對民間傳說的虛構(gòu)人物的形象進行塑造時,相比歷史人物來說,需要發(fā)揮更多的想象,虛構(gòu)人物的高矮胖瘦等都需要構(gòu)思。沒有人真的見過女媧,也沒有人見過牛郎與織女,那他們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詩經(jīng)》中“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聞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聞彼牽牛,不以服箱”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萌芽和胚胎,南朝梁殷蕓的《小說》、明代朱名世《牛郎織女傳》等用文字將牛郎織女傳說發(fā)展成熟,這些作品皆注重在兩位故事主人公的身份與事件的塑造。
在諸多與此傳說相關的詩文,也是將牛郎與織女作為愛情或者星宿的象征,沒有提及二人的形象特點。電影要把這些虛構(gòu)人物用活生生的方式呈現(xiàn),在國產(chǎn)電影中比較多的方式是根據(jù)時代、身份階級選擇服裝與配飾,有時候還可以運用顏色來刻畫人物形象。
在 1963 年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彩色電影《牛郎織女》可以看到牛郎是一副英俊秀氣的模樣,即使被貶為凡人也成為一名農(nóng)民,干著粗活、穿著布衣,但是依舊擋不住他氣宇不凡。
身為仙女的織女,她的面容不用像前文提到的楊玉環(huán),非要強調(diào)她的美貌,織女長相清秀淡雅,主要通過身上的服飾來表示她仙女的身份,并且當織女下凡過農(nóng)家生活之后,電影在她的服裝造型上換上質(zhì)樸簡單的衣服,去掉了在天庭時的繁多裝飾,天上地下的造型差距更能說明織女要違背天規(guī)和牛郎在一起的決心。
通過收集大量民間傳說電影中虛構(gòu)人物的形象,總結(jié)出電影塑造這些形象的特點:其一,根據(jù)傳說故事的人物設定,從清代以前的古代人物著裝給演員做造型,書生、農(nóng)民、達官貴人、士兵、商人等世人造型被照搬到傳說的虛構(gòu)人物身上。
其二,受到中國傳統(tǒng)道教的影響,大量神仙、菩薩等人物的裝飾與氣質(zhì)著重“仙風道骨”的展現(xiàn);其三,虛擬人物的很多臉譜、化妝分為現(xiàn)實和非現(xiàn)實類,非現(xiàn)實類的夸張化妝的靈感來自中國民間傳統(tǒng)繪畫,如年畫、壁畫。
從古老神話中尋找靈感的非人類形象設計師
民間傳說中的人物還有一種很常見的就是“非人”的角色,這些非人角色又可以細分為:1.本來是人但因某種緣由失去人形的角色,比如古蜀國國王杜宇死后化為杜鵑;2.本來非人但因某種緣由化為人形的角色,比如通過修行千年化為人形的白娘子;3.有人一樣的意識但始終不已人形出現(xiàn)的角色,比如白鹿洞書院流傳的鹿鈴。
電影雖然是“第七藝術(shù)”,比戲劇、繪畫等出現(xiàn)得晚,但是某種程度上是最先、最完整地呈現(xiàn)人形角色的一門藝術(shù)。
電影在塑造中國民間傳說中的非人類角色時,必須以直觀的形象呈現(xiàn)他們,通常電影創(chuàng)作者會從古老的文字、圖像等記載中尋找靈感。比如電影對白蛇傳說中白蛇形象的塑造,白蛇傳說在電影改編中出現(xiàn)的時間很早。
《義妖白蛇傳》開啟了《白蛇傳》故事走上影視舞臺的大門!弊源艘院,白蛇形象頻繁出現(xiàn)在電影銀幕中。白蛇之所以受到電影改編的喜愛,原因之一是白蛇傳說的故事中蘊含了豐富的動感。
2011 年中國巨力影視出品的魔幻愛情動作電影《白蛇傳說》中主要有兩種非人類形象的設計:蛇與蝙蝠。在對蛇的設計上,電影將白蛇與青蛇以三種具體形態(tài)呈現(xiàn),即全人形形象、半人半蛇形象和完全蛇形形象。
在白蛇與青蛇的半人半蛇形象、全蛇形形象塑造中,主要依靠演員動作和后期電腦特效的結(jié)合來完成,這曾花費了劇組巨額的制作成本。
白蛇和青蛇在山中修煉之時,常以半人半蛇的形象出鏡頭,上半身是美貌動人的人性,胸部及以下的下半身是蛇的尾巴,類似于美人魚的設計方式,這種結(jié)合不會讓人角色蛇妖的恐怖,反而有一種妖媚的美感。
可能是因為白娘子與神話中的女媧形象非常相似,她們都是以蛇為原型的美麗女性,所以這種造型不會驚嚇觀眾,反而符合了傳統(tǒng)審美。
影片中另一個將妖怪與人性結(jié)合的形象是法海的弟子能忍,能忍被蝙蝠妖咬過之后,中了蝙蝠毒,從好端端的人逐漸變成妖怪的形象,首先是嘴里長出獠牙、耳朵長長,隨著劇情的進展,能忍在保護心愛之人的剎那長出了一對蝙蝠翅膀,徹底變成了一個“非人非蝙蝠”的怪異形象。
來源:星晴樂娛
以上是關于形象設計的相關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形象設計信息,第一時間了解形象設計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wǎng)形象設計欄目,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