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1個理由傳承筆墨(四)——水墨線條
48. 內涵是線條之本質,流暢乃線條之精神。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王獻之能為一筆書,陸探微能為一筆畫。”這是在一定形態(tài)前提下,以線條來詮釋其精神的典范,這也是中國書畫的傳神所在。線條,自然充當著主角。換言之,無其形態(tài),也無線條之價值。線條與字體、物體共同擔當其文化使命,所以在主體中必須注入相關的文化內涵,加之累積的筆墨精神,線條才有生命感。
49. 枯而徐不燥,濕而疾不濫。濃而遲不滯,淡而澀不薄?轁駶獾c徐疾遲澀,盡在把握。恰到好處,是其功力。每題都在解決矛盾,比如淡與澀,頗難把握,淡或水多,澀筆易濫。應水窮而淡,澀方可行。一切矛盾或在經歷后才有經驗。
50. 濃淡生層次,提按生靈動。速度生氣勢,虛實生意境。輕重生變化,頓挫生內涵。宣紙、湖筆、徽墨、端硯,加文化、修養(yǎng)、磨礪,千百年的智慧積淀,一脈傳承的水墨藝術;以輕重濃淡交織出藝術層次變化,用提按頓挫描繪出內涵時代特色的壯麗圖卷。
51. 擔夫爭道有避讓,輕重緩急在順暢。千家筆墨各自傳,萬變不離道中央。據傳公主之轎與擔夫爭道,或是后人附會。應為擔夫與擔夫“爭”(讓)道而過。這里之爭,實非真爭。過去鄉(xiāng)間路窄,兩副擔迎面相遇,兩擔寬于路面。然擔夫自有辦法,兩人各自迎背斜向,待到背近靠背時,同心順勢慢轉,就轉到了各自去的方向。不碰不撞,無礙而過。書寫之法同理,兩線并而不黏,有如擔夫爭道,可謂傳神之諭。
52. 絞捻萬毫,皴擦點面。凝練筆墨,聚集神逸。提高線條質量,重在用筆、用鋒?炻p重與干濕濃淡,皆有直接關連。濃則遲,淡則速。干則絞,濕則提。追求自然之美。關鍵在應變,功夫在熟練,還須大膽、細心、自信和果斷。
53. 心田無雜,身肌松弛。思于畫前,意在筆后。如同玩物,樂在紙筆。輕重干濕,應變自如。遲拙內涵,線中有物。不求形似,但求神逸。先是功到,再是放松,重在自然。有了功夫,才能放松,設定方向,然后釋懷,忘記成敗。藝術家不怕失敗,不計功利,方有佳構。
54. 寧慢勿快,寧斷勿連。寧拙勿巧,寧生勿熟。寧粗勿纖,寧厚勿薄。寧潤勿燥,寧淡勿艷。寧澀勿滑,寧簡勿雜。 “哲學”之詞,雖是舶來品,但在2000多年前,我國哲學已很成熟。諸子百家,皆為先哲。尤為老、莊,可謂哲圣。故哲學充滿于國學。書畫中從筆墨到黑白、從筆法到墨法、從小章法到大布局,無不充滿著哲理。所以每一點滴、每筆每畫,皆須辯證地看、換位去想,倒順皆可,都有萬花筒般的變數。藝術,就在這變數中滋生。
55. 功宜慢,慢生靜。靜能拙,拙出巧。前面說過,中國書畫,充滿哲理。在太極拳的慢動作中,很難看出它的“狠”。這就是文化,就是內涵。中國書畫也一樣,看來漫不經心,其實這慢吞吞的線條,內涵著張力。在其樸實的點畫中,寓藏著動靜,在那笨拙姿態(tài)中,蘊涵著智慧。
56. 偏側之鋒,慢能治薄。方折之線,少露鋒芒。 “壁坼”之法。其線頗有自然之美。何謂“壁坼”?舊時土墻坼裂之痕是也。南宋姜夔在《續(xù)書譜》中稱:“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壁坼者,欲其無布置之巧!钡谯逯,頗難把握。在側撇、折筆中稍帶澀意或調鋒減速會顯奇效。慎用偏側、壁坼去出鋒,以利減少斷柴、折篾之俗病。
57. 靈動與樸實,亦有調合點。飄逸與厚重,也有共通處。古人有綿里藏針之說,蘇軾自論:“余書如綿裹鐵!泵魅私饪N評:“東坡豐腴悅澤,綿里藏針!彼^綿里藏針,就是軟中有硬,將軟硬的矛盾轉化為美的內涵,是中華筆墨所追求的內在美。
58. 行草之書,寫意之畫?赏ㄐ拿},流露情志。大凡行草書、寫意畫,學時必須意在筆先,用時卻應意在筆后。否則,心氣不能暢達。元代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說:“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笨梢姇覡顟B(tài)情志,必然系連筆端。故必先做好功課,注重平時積累。用時就無須斤斤計較了。
59. 線條有境界,氣韻是關鍵。構架書畫,實在線條。作品之生命,氣韻之生動,依賴線條。線條氣韻,先在其勢。勢中靈動、變化,內蘊在人,人以內外功夫,激越豪情抒以筆端是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說過:“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不可以為書!惫署B(yǎng)足浩氣,熟練功夫,方可傾情而為之。
60. 氣韻在形勢,一貫柳穿魚。氣勢若虹,必先通暢。筆斷意連,一以貫之,是謂勢。古人有謂“柳穿魚”,兒時常在河浜溇溝抲到幾條小魚,順手折一柳條串起,形若一行字,小魚各自左右橫斜展出,重心卻掛在一條線上,任其舒展跳動,始終一以貫之。雖然有點殘忍,比喻卻很生動。書者或可恍然,勢在其中矣。
61. 一波三折,并非波折。是在內涵,還在心力。古人指一波三折,如捺筆,先落筆回折,再頓挫引筆,最后回鋒收筆。其實一旦熟練,唯心力到位,筆上無需面面俱到。只要意到,不露鋒芒,輕重波折含蓄即可。黃庭堅晚年,如撇捺中或有明顯折意。是他功力與體力不對稱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另一境界?晒﹨⒖迹瑹o須為范。因未老先熟,反會夾生。
62. 枯而不散,散而不飛。濕飛不浮,絲絲入扣。線條到明代,已是登峰造極。陳淳、徐渭、八大、石濤、王鐸、傅山,在寫意畫、行草書中,盤若游龍、出神入化。徐渭、王鐸的瀟灑,傅山的圓轉,現代林散之淡墨線條散而不飛、絲絲入扣,把筆墨線條演繹到了極致。吾輩可借耳。
63. 直中求曲,曲中蘊直。實中見虛,虛中藏實。連中欲斷,斷中意連。有中若無,無中生有。曲直虛實、連斷有無、黑白輕重、濃淡快慢,皆相輔相成,互生互補。全在筆墨、功力、審美、境界。或可換位思考,計白當黑,相得益彰。
64. 苦練在手,善思在腦。捷徑在古道,功到自然成。學書學畫,唯有臨古,才是捷徑。西方有位畫家問一中國老者,學中國畫,需要幾年能學會。老者回答:“3000年!逼鋵嵗险呤且哉軐W思維回答問題,既真實,又哲理。中國書畫有著3000多年的文化積淀,國人自幼浸潤在國學的養(yǎng)分中,一筆一畫一線條,無不內涵著深厚的中國文化精神。不是嗎?明朝那線條中的瀟灑、雄渾、高逸,有異于宋元的流暢、靈動與雅致;宋元線條又異于晉唐線條的嚴謹、古樸與穩(wěn)重。這就是線條的內涵、線條的文化,也是中國書畫的獨特之處。換言之,今天的線條,已交織著3000多年的文化積淀。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關于書法的相關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書法信息,第一時間了解書法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書法欄目,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