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是一種心理虐待
心理學認為,給7歲以下的孩子貼上不良的標簽,是一種心理上的虐待,會傷了他們的自尊。
孩子做錯事情被懲罰痛打會造成他們的自卑、自我貶低和羞愧,相信自己很差勁。
對孩子而言,情緒上的不恰當對待一樣可以造成很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
父母小時候的一句“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造成后來的情緒無法表達,以及安全感的不足。
童年的陰影,到底會給人帶來多大的創(chuàng)傷?
這個問題最近受到普遍關注。
我們有時候也會不經(jīng)意地說,現(xiàn)在的種種情況是因為我的“童年陰影”。
這些陰影事件有相似的,也有不相似的,它們的一個共性是讓我們感到受傷,導致我們現(xiàn)在過得都不太好。
童年的傷,到底源自何處呢?
其實感受孩子的視角最簡單的方法是,想一想自己童年的經(jīng)歷。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有些事,現(xiàn)在在我們看來是一件特別特別小的小事,但不知道為什么自己就是過不去。
我們可能遇過這樣的場景:一個孩子在哭泣,他的家長對他說:“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長大之后的我們肯定都知道,這是阻止孩子哭泣的手段,但是在那個孩子看來,“媽媽不要我了”這件事是真的。
孩子沒辦法自己生活,他離開了媽媽就等于沒有食物,沒有居所,那其實意味著孤獨和死亡,尤其對于第一次聽到這話的孩子來說,是災難性的,是生死攸關的。
我們每個成人內(nèi)在都有一個這樣被驚嚇被扭曲的內(nèi)在孩童,你愿意去看到、去體貼這份痛苦、壓抑與無助嗎?
在我們的外在身體長大成人的幾十年里,越來越深、越來越隱蔽地暗藏在我們生命的潛意識里,但他卻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被看見,被釋放、被關愛。
這個孩子其實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受傷的內(nèi)在孩童,就是一部投射機器。
童年逆境經(jīng)驗改變你的大腦和身體,這些都不是在說“你有問題”,相反的,這是一個人為了存活所發(fā)展出來的生存機制,是一個人強大韌性表現(xiàn)。
只是,當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脫離危險了,你的大腦和身體卻不知道,所以你持續(xù)用舊有的大腦回路運作、持續(xù)處在“戰(zhàn)或逃”的壓力反應、持續(xù)用失調的杏仁核,將周遭許多東西都視為危險。
理性上,你知道現(xiàn)在已經(jīng)脫離童年創(chuàng)傷環(huán)境了,但是你的身體和情緒腦,卻還活在過去、活在創(chuàng)傷當中。
身體童年,也許是因為首次攝入世界的影像,才對任何傷害感觸很深;
也許是因為年齡小,才那么無助和無法承受。
這些傷害甚至潛移默化影響我們?nèi)烁癯砷L、人際關系、對世界認知等方方面面:
從小缺少父母陪伴的人,可能會比較叛逆;
小時候遭受過性侵、猥褻的人,可能會害怕接近異性;
在暴力下成長的孩子,脾氣會比較差;
從小被打壓控制的人,可能隱藏著深深的自卑,很多不自信,都是來自于從小的家庭。
不會說謊的潛意識和身體
我們所有的經(jīng)歷,有兩種記憶方式,一種是我們真正感覺到的,也就是那些被身體記錄的;另一種則是我們“應該”感覺到的,是為了符合早就內(nèi)化的道德規(guī)范和標準。
身體根本不懂這種道德規(guī)范。
身體是真相的守護者,因為它背負著我們一輩子的經(jīng)歷,并負責讓我們能和我們的真相生活在一起。
透過病癥,身體迫使我們讓真相也能進入意識之中,借此讓我們能和那個曾經(jīng)被我們忽視,但一直在我們心中的孩子和諧地溝通。
當我能感覺長久以來封鎖在身體之中的情緒,我才能開始擺脫自己的過去。
如果我的身體基于某些它自身非常了解的原因,拒絕去愛或尊敬父母,那么我就無法強迫自己去做。
如何把童年的傷降到最低?
我們每個人去回溯童年,都會或多或少覺得自己受過一些傷,有時候是被父母忽略,有時候是被父母打罵,有時候是某些喪失,比如失去親人,失去朋友,轉學,甚至失去某個重要的東西。
有些創(chuàng)傷,可能大到孩子無法處理,深深地烙印在心里,但也可能在孩子可以接受和處理的范圍內(nèi)。
每個不同的孩子,對同一個事件的感知是不一樣的。
每個孩子能在家中獲得的支持也是不一樣的。
童年到底會有多大的創(chuàng)傷,對每個人來說都不是一道簡單算數(shù)題。
它意味著我們年幼的時候怎么去理解童年的那些事,我們現(xiàn)在如何去和那些事做和解。
去愛童年的自己
當年紀越大,就越難從別人身上獲得父母曾拒絕給予的愛。但身體的期待卻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停止——甚至完全相反!
期望通常會轉嫁給其他人,最有可能的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兒孫。
離開這種困境的唯一辦法,就是能對這種機制有所自覺,并借由自我覺察的過程,竭盡所能地看清我們的童年真相。
我們便能給予我們自己從出生以來或更早以前就等著被填滿的需求。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給自己提供未曾從父母身上獲得的重視、尊重、對自身情緒的理解、必要的保護,以及無條件的愛。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一項特殊的能力:去愛童年的自己。
沒有這種愛的能力,我們就不會知道愛是什么。
當我們的情緒,在他與我們面前一步一步地揭露童年曾承受過什么,以及過去必須忍受些什么時,這位陪伴者可以陪我們一起體驗我們孤單、年幼時的驚懼與憤怒。
如果我們得到這種陪伴,我想我們就可以從此刻開始去幫助我們心中的那個孩子,去理解他的身體語言,去探究他的需求,而不是像我們的父母那樣一直以來忽視這些需求。
當我們不再需要將精力耗費在壓抑自身的真相后,就不會活得很壓抑了
關于父母以及原生家庭的部分,我覺得最大限度的話是:
當初父母那樣做,我真的很受傷,現(xiàn)在想起來,我還是很委屈。
這一步就是承認孩子遭遇不公平,為自己當年的遭遇和解的方式。
不管你做什么,不管你說什么,你都在向世界顯示:你把自己當做誰。
當你抱怨、憤怒的時候,你把自己當做了誰?
當你孤單、害怕的時候,你把自己當做了誰?
當你認為只有別人改變對你的態(tài)度你才能快樂和滿足,你把自己當做了誰?
利用你的記憶,但不要讓你的記憶利用你。
如果你喜歡把自己當做受傷的小孩、把自己當做無力的小孩自己、看做一個弱女子、把自己當做一個慫男,那是你的權利,也是你獲得痛苦的途徑,你有權這樣做,你有權終其一生這樣做,只要你愿意。
同樣,你也有權把自己看做一個成熟而為自己負責的人,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陪伴自己、自己熱愛自己、自己安慰和支持自己。
不必壓抑憤怒和怨恨,悲傷會進來,憤怒到極致就是悲傷,當悲傷來臨,接納也就開始了;當接納開始,愛也就油然而生了。
因為所有的怒和怨,不過是求愛不得。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雖然很少對子女的人格發(fā)展直接產(chǎn)生影響,卻可以通過讓子女在更優(yōu)質的學校上學、在更好的社區(qū)生活等方式,間接讓子女得到更好的成長和發(fā)展。
我們并不是說家庭不重要,家庭依然重要,只是人們可能誤解了它的影響,或者是夸大了它的作用。
父母無法決定你的未來,你依然可以選擇追求自己喜歡的一切。
你有權利也有能力擁有自己的人生。
人有能力摧毀另一個人,也有能力治愈另一個人,我們可以成為那個能治愈他人的人。
來源: 青云心理工作室
以上是關于親子教育的相關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親子教育信息,第一時間了解更多親子教育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wǎng)親子教育欄目,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