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系列15:孩子問題行為背后的需求
我們經(jīng)?吹胶芏鄦栴}孩子和孩子的問題行為,比如孩子不吃飯,不睡覺,不上學,不愛做作業(yè),對人沒禮貌,喜歡咬指甲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而當家長看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想急著去解決問題,結(jié)果是越解決問題問題越多。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應該時刻記住一個非常重要的規(guī)律: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問題背后的需求才是問題。
我們看到的各種孩子的問題行為,各種問題孩子的行為,很多時候都跟孩子的需求未被滿足有很大的關系,有的是現(xiàn)在的需求,有的則是以前未被滿足的潛在需求累積出來的問題。也就是說,孩子的各種問題行為跟孩子的品行道德、行為習慣沒有關系,而是跟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沒有被滿足有很大的關系。作為家長,我們要時刻牢記我們的角色是陪伴者,孩子需要的是被爸爸媽媽正確陪伴。當孩子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就會對外界出現(xiàn)失望、憤怒、對抗、抱怨、攻擊等等的各種行為。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知道事情對錯,都知道事情的好壞,每個孩子也都希望做一個好孩子,有好表現(xiàn),可是為什么現(xiàn)實當中有這么多的孩子走著走著就走偏了,內(nèi)心想做好卻又沒有力量做好?這是大多數(shù)出問題孩子的一個心理的現(xiàn)狀。
心理學中有一種客體關系理論認為,真正影響一個人精神發(fā)展過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嬰兒與父母的關系,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型態(tài)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后的人際關系,進而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過關系型態(tài)的關系。我們在7歲之前與我們的撫養(yǎng)者會形成一個內(nèi)在關系模式,也就是內(nèi)在父母與內(nèi)在小孩的關系。之后你會把這樣的關系模式投射到外面,要么與內(nèi)在父母自居,同時把內(nèi)在小孩投射到他人身上;要么以內(nèi)在小孩自居,同時以內(nèi)在父母自居,人的一生都是在重復而已。
我們經(jīng)常講孩子內(nèi)心沒有力量,就是孩子內(nèi)心沒有決心,沒有信心,無力感。當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家長能夠給予孩子正確的認同、肯定、接納、陪伴、無條件的愛等等,孩子感受到了外界對他的接納,特別是爸爸媽媽對他的接納、允許、肯定,他就能夠通過爸爸媽媽對待他的態(tài)度,通過外界對他的態(tài)度,從而形成自我肯定的這種高價值感和自我認知,孩子內(nèi)心就有了必勝的決心、信心和行動的力量。所以,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我們所看到的問題本身它從來都不是問題,要想把問題化解,而化解問題都在問題之外。
孩子出現(xiàn)一些問題,我們首先不應該去指責孩子,更不應該去開始控制或者試圖改變我們的孩子,而應該第一時間思考這個問題背后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要想解決問題,我們作為家長就不要老想糾正你所看到的那些問題行為本身,或者不要把焦點放在問題行為本身上,這樣只會制造更多的沖突,只會制造更多的問題。關于孩子需求未被滿足或者是情緒被壓抑之后的兩個非常常見的表現(xiàn):
第一種未被滿足需求的常見表現(xiàn)是哭泣。
通常孩子的哭泣是由于饑餓或者疲勞,但從心理角度來講,哭泣也是減輕壓力或者是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是人類的情緒壓抑、創(chuàng)傷之后的一種自然的療愈的本能機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眼淚仍然是他們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壓抑的時候,痛苦的時候,釋放壓力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家長第一不應該阻止孩子哭泣,更不要說一些不許孩子哭的話,男孩子不要哭,再哭不男孩子了,等等,這類讓孩子性別混亂的話。第二我們也不要忽視孩子的哭泣,因為哭泣的背后有需求,我們應該充滿著愛意,心平氣和的去對待孩子的哭泣。比如如果是嬰兒的啼哭,我們可以抱著他輕輕的搖晃眼神看著孩子的眼睛,然后跟他用心的去跟孩子對話,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身邊告訴孩子,別怕,爸爸媽媽陪著你。如果是過了嬰兒期的孩子,可能是因為某些事情讓他委屈、難受、恐懼、害怕等等,我們可以通過語言告訴孩子,沒事,不要怕,爸爸媽媽在你身邊,陪著你。我們還可以通過擁抱讓孩子感受我們對他的接納,對他的關愛,對孩子的心疼。我們還要耐心的去聽聽孩子為什么哭泣,然后一起去尋找解決方案。如果孩子比較大了一點點,比如進入初中進入小學高年級,這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需要給他陪伴,表達對他的關心,表達對他的心疼,同時我們要去告訴孩子問候孩子,需要爸爸媽媽為你做些什么。如果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哭泣,我們作為家長應該立刻覺察并停止讓孩子哭泣的語言或者是傷害孩子的行為,因為畢竟孩子的成長和快樂是最有重要的,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的激動,我們的憤怒,我們的情緒,而且不顧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第二種未被滿足需求的常見表現(xiàn)是生病。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每一個家長都關注的話題。如果你的孩子經(jīng)常叫嚷,比如肚子疼,頭疼或者是哪里不舒服,但又沒有任何癥狀,去醫(yī)院也查不出來什么問題,這種情況很可能孩子的心理和情緒需要我們?nèi)リP注。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比如孩子考試的時候,或者面臨責任承擔的時候,或者是面臨有壓力的時候,往往會容易出現(xiàn)身體不舒服,身體不適應,大多數(shù)時候孩子不是真的有問題,而是在拿這個問題來表達對父母的不滿,或者來表達對父母的對抗或者逃避。當家長看不見孩子這個人的存在,同時家長卻又特別關注孩子的結(jié)果,或者是對孩子的結(jié)果充滿了期待和要求,孩子就會有一種被綁架的感覺,只要你有期待,學習就變成你的事情,學習成長就變成了完成爸爸*愿望和期待,所以孩子就會完全感覺到動力不足,沒有人會持續(xù)的為他人做事情,同時又保持動力十足,這是不可能的。家長對孩子充滿了高期待,希望孩子考高分,希望孩子有好成績,希望孩子如我們所愿,希望孩子如我們所愿的有好的表現(xiàn)和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成長的權(quán)利和責任又被你剝奪,所以孩子既不想學習又不想違背你的意愿,所以生病就是逃避面對父母期待最好的辦法之一。
還有一種孩子平時被爸爸媽媽忽略,突然有一天生病之后,他發(fā)現(xiàn)爸爸媽媽其實挺愛他的,挺關心他的,但等變好之后又發(fā)現(xiàn)爸爸媽媽回到了從從前忙碌的工作狀態(tài),于是自己又感覺自己好像不太重要了。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愛,更多的陪伴,更多的認同這些心理需求,而他唯一能感受到你對他愛的時候,就是在他身邊的時候;如果是這種模式,那么孩子想得到你的愛的時候,他就會開始生病來獲得你的陪伴。
還有一種孩子平時爸爸媽媽對孩子管教很嚴,特別是不允許孩子失敗,也不接納孩子失敗,或者是在孩子失敗的時候批評指責甚至攻擊孩子的人格,那么孩子為了逃避責任的懲罰,于是借故開始生病,生病是身體上無法抗拒的客觀原因,用來逃避責任承擔,用來逃避失敗的責任,合情合理,所以這也是孩子對抗爸爸媽媽最有效的手段。孩子身體出問題,家長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心理機制哪里出了問題,情緒哪里出了問題,孩子的感受感覺哪里出了問題,身體的疾病往往是為了回應當事人心里的某種念頭、想法或者目的而呈現(xiàn)出來的一種必然狀態(tài),拋開環(huán)境因素對孩子身體的影響,生病的原因從根本上來講更多來自于家庭氛圍、情緒、心理和精神層面的影響。
除了前面講到的一些關于孩子生命的原因,孩子生病,還有的是扮演受害者心態(tài)來獲得關注,還有的是表達對父母的忠誠或者是追隨,有的是從上一代分離的問題,還有的是內(nèi)在創(chuàng)造失敗,或者是跟父母有情緒對抗的問題,當然也有的是家族遺傳的問題,而遺傳疾病的本質(zhì)還是遺傳到情緒的問題。
通過以上對孩子哭泣和生病這兩個方面的分析,希望大家能夠?qū)W會一種思維方式,當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不要老想著用強迫壓制控制的手段讓孩子去改變,而我們家長應該看到問題背后的需求和真相,這樣就不至于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當中總是說話很快,總是控制很快,總是批判抱怨很快,唯一的就是孩子改變很慢。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應該明白一件事,不是家長要求孩子怎么樣孩子就會怎么樣,也不是家長期待孩子怎么樣,孩子就會變成怎么樣,更不是家長不允許孩子怎么樣,孩子就不會怎么樣。教育是一門科學,我們作為家長請保持對孩子成長和生命的敬畏,保持對這教育科學的尊重。愿每個生命都能得到尊重,愿每個孩子都能夠被正確對待,愿每個家庭都能幸福和諧。
內(nèi)容來源:高維看人生
以上是關于親子教育的相關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親子教育信息,第一時間了解親子教育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wǎng)親子教育欄目,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