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系列26:把行為交給孩子
我們知道,成功教育在于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獨立人格,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核心要求就是要把行為交給孩子,并正確的引導孩子。家長希望孩子有好的行為,不能直接的對行為本身進行干涉、控制、約束、指責等。上一篇我們已經分析了行為背后的影響因素和動力因素,這一篇將探討如何將行為交給孩子的問題,包括六個核心:不替代、不控制、不評判、不縱容、辯證看待、洞察需求。
第一,不替代孩子的成長
替代就是家長做了孩子自己該做的事情。家人往往容易替代孩子的成長,特別是在孩子越小的時候。如果家長總是替代,結果就剝奪了孩子成長的體驗權,沒有體驗、沒有經歷,孩子就不會有成長。
所以,首先家長要分清楚這件事是我的事還是孩子的事情,如果是孩子的事情,請你尊重他,還給他,允許他,即便他做不好,甚至犯錯,也要交給他,因為這是他自己該做的事情,只有為自己該做的事情承擔起責任,才會成長,才會獨立,才會成為一個承擔責任的人。哪些事情需要交給孩子?
第一個是學習。很多家長焦慮孩子的學習,說孩子學習能力太糟糕的,很大程度上都跟家長有關,很少有孩子天生學習的能力不足的,唯一原因就是心態(tài)出了問題,而心態(tài)問題來自于家長對責任的剝奪。
第二個是家務。懂得做家務、適當參與家務的孩子,學習成績比較容易穩(wěn)定,未來長大之后婚姻和事業(yè)更容易幸福。我們要告訴孩子,家務不是家長的專屬,更不是女人的專屬,是共同的責任,應該共同去維護這個責任;之所以讓孩子做家務,承擔部分家務,是因為每個人都要學會照顧自己。讓孩子做家務,不能說謝謝,要多說恭喜。恭喜你長大了,祝賀你成長了,在沒有爸爸媽媽提醒監(jiān)督的情況下,你主動承擔了家庭的責任,我們感到很欣慰。
第二,不控制孩子的行為
孩子叛逆的背后是家長總是違背孩子個人的主觀意志,讓孩子做家長想做的事情,不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讓孩子按家長的意志去成長。這違背了人性當中每個人都要實現(xiàn)自我的需求。因此,對孩子的行為應該是不控制、不干涉,不禁止。
家長越是強制控制、約束孩子,越會導致孩子這種自我實現(xiàn)的逆反和對抗,不但會培養(yǎng)孩子錯誤的人際交往模式,還會激發(fā)孩子內在憤怒對抗的情緒,更會讓孩子養(yǎng)成不斷地攻擊他人的習慣。而家長一方面控制孩子,一方面又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所以當孩子叛逆之后,又有一份背叛父母的愧疚感,孩子內心就會陷入內疚沖突當中,學習也就沒有了更多的力量。
我們家長把行為全交給孩子自己,然后培養(yǎng)出他真正的自我管理能力。只有這樣,即使在沒有外力的監(jiān)督和管制下,那么他能自動的自覺地管好自己,那么這個孩子未來進入社會才有自控能力,才安全,才不容易受外界影響。家長先分清這件事是他的還是你的,是他的交給他,然后你就用愛、認同、欣賞、安全感、陪伴、定義人格、建立關系,關注情緒,只要孩子自己的事情永遠交給他自己,最終我們也只是可以建議,或者是在孩子請求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給予幫助,而不是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控制它,去禁止它。
第三,不評判孩子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通常會負面評價和定義自己的孩子。例如,一、通過孩子錯誤的行為,然后對他人進行評價和定義。玩手機就是不上進的孩子;說臟話就是沒修養(yǎng)的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沒禮貌的孩子。
二、通過負面的評價和定義孩子的身份。先有身份再有行為,而不是相反。你不是個好孩子,你不是個好哥哥,早知道就不生你出來了,你要是個男孩多好,你能不能像你哥哥一樣聽話一點。
三、負面評價孩子的未來。你長大了什么都干不好,現(xiàn)在不好好學,考不上初中;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工作,賺不到錢,娶不了媳婦。
四、用道德去評價孩子。你怎么這么沒修養(yǎng),你怎么這么壞?你怎么這么不孝順,你就是個白眼狼。孩子的命運就是你嘴里說的話,你說的每句話都會成為孩子未來必走的路。
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候,要記住一個核心原則,不管行為多糟糕,人是沒有壞的,永遠是對的是正面的。要把行為和人分開,人永遠是積極正面的。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是在認同他人或人格之后,再對行為進行批評,而不是因為某個壞行為把整個人都給評價掉、負面評價掉或毀掉了。只要人被接納,人沒有被嫌棄,孩子就愿意面對自己錯誤的行為。孩子很多的屢教不改,是因為我們對他的人的否定和不接納。
第四,不縱容原則性錯誤
家長對于那些第一次或者是非原則性的,或者是無心的錯誤,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這是成長的體驗或者是成長的代價。在不否定孩子這個人的前提下,對原則性的問題不能縱容,對有意識的壞行為或者惡劣的壞行為不縱容,同時必須狠抓第一次。比如說孩子不尊重老人,孩子跟父母動手等。
例如,對于孩子動手打父母這件事,家長可以說,一、你在爸爸媽媽心中一直是個有修養(yǎng)、有教養(yǎng)、懂禮貌、孝順的孩子。這是認同人格。二、但今天你跟媽媽動手、跟爸爸動手,是嚴重的錯誤和原則性問題。這是批評行為。三、你動跟媽媽動手,媽媽才明白這件事情很嚴重。所以從今天開始,媽媽也盡量控制自己不跟你動手,但是你也不能跟媽媽動手,我們都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這叫不縱容。如果孩子不尊重父母其中一方,建議父母的另一方出來教育孩子,這叫夫妻的配合,而不是看對方的笑話。
第五,辯證看待孩子的行為
家長不要用簡單的對錯、好壞去評價這個世界,也不要用對錯好壞去評價你的孩子,這樣會讓孩子活在很狹隘的認知世界里,長大之后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評價別人,他就沒有辦法接受別人和我們的不一樣,那么這個孩子未來長大之后不可能幸福。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著灰色地帶;世界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可以是對立統(tǒng)一的;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就是辯證的看待問題。孩子有優(yōu)點有缺點,這才是常態(tài),符合一陰一陽、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事物本質。孩子的成長是動態(tài)的,它不是恒定的,孩子有點缺點,或出現(xiàn)什么問題,只要不是原則性大問題,你就得允許孩子出問題,才是孩子改變的第一個核心。優(yōu)點明顯的孩子缺點往往明顯,缺點明顯的孩子優(yōu)點也往往明顯,沒有缺點的人往往優(yōu)點也不明顯。
第一,你想改造孩子,看到什么你就強調什么,越強調越是一種負面的暗示。你想讓他快,別去強調它慢,否則,他就快不起來。
第二,孩子沒有缺點,只有特點。我們要允許孩子有一些小問題的存在,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長,發(fā)自內心的去欣賞孩子、愛孩子。
第三,當你要對一件事進行批評的時候,當一件事情激發(fā)了你情緒的時候,你就要覺察到,你進入了無意識狀態(tài),被過去未被處理的情緒控制了,這是家長需要自己成長的部分。
第四,當孩子有某些行為需要糾正的時候,我們要全面的去看待行為本身,而不要片面的去指責這些行為不好。
第六,洞察孩子的需求
大多數(shù)家長認為,當孩子不禮貌的時候,就說他沒有修養(yǎng);玩游戲的時候,就說他沒有上進心;孩子講了兩句臟話,就說他沒有素質;別人對你好一點,你就說他是個好人,等等。其實,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我們要用智慧去看透行為背后的真相和需求,而真正的真相和需求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真正影響這個世界的動力,卻是來自于那些你看不見的部分。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當中,家長看得見的是孩子的缺點、壞的行為、錯誤的表現(xiàn)、不好的結果,孩子憤怒的情緒等等,而這些本質上就是由我們看不到的需求所影響的、決定的。我們要學會看清楚行為背后的需求、動機和真相,聽懂對方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具備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
比如說孩子考了60分,你說怎么考這么一點點?他說已經不錯了,我同桌才考30分。這背后真相是通過找尋找比自己差的人來證明自己比較行。背后的需求是需要認同,而非指責。不是孩子喜歡拉別人跟他比較,而是你老拉孩子和比他強的孩子來刺激他,形成了孩子的低價值感,這才是你看不到的部分。
孩子有三個最核心的精神需求被愛、被認同、被接納。沒有感受到愛的孩子,這一輩子都在尋找別人的愛,索取、抱怨、討好就會隨之而來。沒有找到價值感的孩子一輩子都不自信,一輩子都尋求他人認同,一輩子都會為別人的表揚而活,為別人的批評而死,為別人的否定而痛苦、憤怒,一輩子都丟不掉那些不好的習慣。沒有被接納、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一輩子都活在控制別人和恐懼當中,以及不相信別人當中。孩子所有的壞行為都來自于三大心理需求未被滿足。
我們要有滿足孩子心理需求的能力,也就是要正確的愛孩子,認同孩子,接納孩子,給安全感的能力,當孩子的精神需求和精神依戀被滿足,他在成長過程當中被自己父母正確的對待,他就完成了自己成長過程當中人格的成長和人格的建設,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自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健康獨立的人。
來源:高維看人生
以上是關于親子教育的相關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親子教育信息,第一時間了解親子教育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wǎng)親子教育欄目,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