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文物都是時間與空間的深厚積淀,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保護當然是責任與使命,但保護并不必然意味著層層包裹起來。文物一代代傳承的終極目的,是浸潤人心、滋養(yǎng)性靈,昭示前人精神文化達到的高度與深度,不是被束之高閣、秘不示人。
據媒體報道,從今年9月28日到明年2月,深藏于故宮博物院養(yǎng)心殿的268件文物“移駕”首都博物院,接受公眾的檢閱,這也是養(yǎng)心殿文物首次“出宮”。對此,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觀眾想細看養(yǎng)心殿的文物,不用再趴窗戶了!
大批珍貴文物走出故宮,不僅僅是博物館系統內部的一次完美合作,而且有著更為深廣的意義。即文物不再一味地深“藏”不露,矜持內斂,而是正在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態(tài),越來越親民的路徑,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以前只是“趴窗戶”瞅瞅,或者端詳文物圖冊,今后則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直面文物。
這顯然是一種積極的變化。就像文玩上面的“包漿”一般,每一件文物都是時間與空間的深厚積淀,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保護當然是責任與使命,但保護并不必然意味著層層包裹起來。文物一代代傳承的終極目的,是浸潤人心、滋養(yǎng)性靈,昭示前人精神文化達到的高度與深度,不是被束之高閣、秘不示人。
單霽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個一流的博物館并不在于藏品有多么豐富,而在于“人們要有機會看到這個館里大量珍貴的藏品,并將博物館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去,從中汲取有助于現實生活的靈感!币簿褪钦f,文物并非只是冰冷的擺設,而是有著深厚的蘊藉,走出養(yǎng)心殿,文物也會開口說話。
同樣,以火爆的海昏侯考古成果展覽為例,去年年底以來,公眾像“追劇”一樣密切關注;韬钅沟目脊虐l(fā)掘。無論是展示時間,還是展覽手段,均創(chuàng)下了紀錄。古老的歷史與文物交相輝映,歷史因文物而更加具象,文物因歷史而更加鮮活。這樣的努力,既是一種文化普及,也是一次全民性的價值提升。
從全國范圍看,文物休眠的情形不在少數。多年以前,筆者曾到一個縣級市參觀當地的文保所,打開沉重的鐵門,管理人員就好像打開了神秘的大門,眾多國寶級文物多年深藏在地庫之中。而在另外一個縣,文保所甚至連一個像樣的倉庫都沒有,大量寶貴的出土文物就隨意堆放在地上,令人嘆息。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高達76萬處,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4295處。這里面有多少文物常年深藏“冷宮”、不為人知?聽任文物閑置,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文化浪費。而國內不少地方,雖然也建起了宏偉富麗的博物館,但由于理念的落后以及過度保護的錯誤意識,能夠展出來與公眾見面的文物仍十分有限。
文物就應該走出封閉狀態(tài),接受公眾的觀賞。文化的傳承、歷史的重現、藝術的熏陶,往往在這種親炙一面中得以完成。畫家陳丹青曾說,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他說,“到了紐約,我真的上了大學,在美國各地的博物館,包括歐洲博物館。博物館除了是我的大學,所有歐美博物館的中國館,還是我的愛國教育基地,是中國史的課堂。”
確實如此,文物本身有力量。一個人若有幸在眾多傳承有序、歷史和文化價值極高的文物精品中獲得滋養(yǎng),也一定是受用終生。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也是這樣。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您關注唯學網。唯學網是一個大型的教育培訓平臺,各種類型的教育資訊應有盡有,是您獨一無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