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是我們國家文化的精粹,是全世界文化領(lǐng)域的一顆明珠。今年是猴年,基于這一大的社會背景,小編為大家介紹一篇關(guān)于猴子的文章——聶鑫森先生的“猴年說猴”。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喚起大家對國學(xué)、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古人常把猴子稱之為“猢猻”,俗語云:“樹倒猢猻散”。也常把猴子稱為猿、猿猴、猿猱,“風急天高猿嘯哀”(唐·杜甫《別韋少府》);“清猿聲入楚云哀”(唐·劉滄《長州懷古》)。
因“猴”與“侯”同音,故古代建筑的壁畫、磚雕上,常常出現(xiàn)猴子的形象,表現(xiàn)“掛印封侯”的祝愿。我在江西流坑古村落的一戶人家里,欣賞到天井照壁上的一幅浮雕作品,上面有猴子、白鹿、仙桃、蝙蝠,表現(xiàn)出封侯與福、祿、壽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我國很早就懂得馴養(yǎng)猴子用以表演節(jié)目,到晉、南北朝時已非常盛行,晉人傅玄的《猿猴賦》里有過生動的描寫。當時,演員可以很嫻熟地指揮猴子穿衣、脫衣、翻筋斗、騎羊、騎狗、騎馬。
唐代的馴猴技藝,更是引人注目。在唐人鄭錫的《正月一日含元殿觀百獸率舞賦》里,提到唐肅宗時的大型動物表演,出場的動物有大象、犀牛、熊、刺猬,自然少不了猴子,所謂“其徒實繁,厥狀非一”“為猿為猴”。尤其是中、晚唐,猴戲極為普及,唐詩人常在自已的作品中予以反映,如皮日休的“狙公鬧猴戲”,姚合的“映竹窺猿劇”,拾得的“獼猴尚教得,人何不奮發(fā)”,等等。
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占了唐朝的京城,唐僖宗逃往四川,在隨行隊伍中就有一耍猴的藝人。他馴養(yǎng)的猴子,能夠像臣子一樣站班朝見,能磕頭作揖,僖宗十分賞識他,賜他朱紱,封他官職。唐詩人羅隱屢試不中,感于此事,寫了一首《感弄猴人賜朱紱》的詩:“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何如學(xué)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
到了清代,馴猴表演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不僅是簡單的翻筋斗、倒立等動作,而是讓猴子戴著面具摹仿戲劇人物,表演觀眾所熟悉的《李三娘磨房受苦》《虎牢關(guān)三英戰(zhàn)呂布》等。還讓猴子與其它動物合作同臺獻技,比如猴子表演扶犁,狗則代替牛拉犁,配合十分默契。在清代,以安徽鳳陽和河北吳橋的馴猴表演最為有名,兩地有許多表演班子,帶著猴子、狗、羊走向全國各地,甚至遠涉重洋到國外去演出。
以上是對聶鑫森先生猴年說猴文章的介紹,想要了解更多關(guān)于國學(xué)的知識請關(guān)注唯學(xué)網(wǎng)。